遥望洞庭山水色全诗(遥望洞庭山水色全诗比喻)
刘禹锡不仅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大作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的亲戚都称他为“诗人”。他家是儒家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
他正直,刚毅,用自己的坚持和认知对待事物。即使失败后,他也能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是不可多得的英雄。
他的父亲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搬到了苏州,刘禹锡在那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从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写诗。他聪明勤奋,曾得到当时著名诗人的指导写诗。
十九岁时,刘禹锡入洛阳、长安读书,中进士,名声大振。
他的诗和散文都很优秀,和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齐名——和柳宗元并称为“刘浏”,和白居易并称为“白柳”,和魏、白居易并称为“三杰”。
他的《陋室铭》、《支竹词》、《武夷巷》都是名著,他还写了三部哲学著作《天论》。
刘禹锡未能参加政治改革运动,并在担任御史期间被驱逐出北京。
二十年来,他从北到南,多次经过洞庭湖区。历史上有六次可以考证,六次中只有一次是在秋天。我们今天看到的歌曲《望洞庭湖》是关于洞庭湖的秋景。
湖月相映,池面无风镜。
遥望洞庭山水 color,银盘子里的绿蜗牛。
第一句描写了秋夜的湖光秋月的景象。第二句描写无风时,湖面平静,像一面未打磨的铜镜。第三句和第四句,重点是湖中绿色的君山,真的像一只精致可爱的绿蜗牛在银盘里。
“湖光月色”,洞庭湖上的月色与水色相映成趣。
秋夜最清,秋月最亮,秋湖最平静。
诗人来到洞庭湖,上楼眺望,是在一个清秋的月夜。月光融化在湖中,水面平静无风。可以想象,将会呈现给诗人一个多么宁静和谐的湖光月色。
这句话描写了清澈的湖水和皎洁的明月相得益彰,用“和”字最好,表现了水天一色、山川和谐的美好画面,也写出了湖水的开阔。如果湖水啸叫,浊浪腾空,湖光秋月就体现不出意趣,也就无法“和谐”。
“池水表面没有无风镜,湖面平静得像一面未打磨的铜镜。
这个湖为什么叫“池面”?你知道吗,洞庭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域,在数百英里之外的方圆,它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它还起着调节长江水量的作用!诗人故意把它描绘成一个小小的“池面”。此时此刻,在诗人的眼里,只有天空和明月下的这个“小池子”,说明诗人的胸怀是非常宽广的。
没有风的时候,洞庭湖很平静,没有一丝风浪,薄雾中有一种宁静柔和的美,诗人不禁说:这就像一面还没有擦亮的镜子!
为什么把湖比作铜镜,还是没有打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青铜铸造的,只有经过打磨才能发光。未抛光的镜子,平而不滑,亮而不亮,朦胧。诗人用它来形容此刻的月亮湖,恰到好处!
这句话用镜子比喻表达了夜晚湖面的平静,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太阳已经落山,湖面没有反光,雾气蒙蒙,所以诗人认为它像一面未打磨的镜子一样暗淡无光。
“镜未擦”一词真的很传神,完美的展现了千里洞天的平静、祥和、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有一种朦胧的美。正是这种“池面无风”的风平浪静,湖光和秋月才能相得益彰。
“遥望洞庭山水 color”,远远望去,洞庭湖绿如墨汁。
诗人又把目光移向远方:远远望去,洞庭湖中央有一座青山,那一定是自古闻名的君山。
关于君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洞庭湖没有岛屿。每当大风白浪的时候,来来往往的船只无处可停,常常被恶劣的海浪吞没,当地百姓苦不堪言。这件事引起了72名水下蜗牛女孩的同情。他们不情愿地脱掉蜗牛壳,形成了小岛。后来合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有72座山峰,据说这72个蜗牛姑娘就成了他们。
这个感人的传说给美丽的君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银盘子里的绿蜗牛”就像把绿蜗牛放在白色的银盘子里。
诗人的视线从浩瀚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聚焦在君山。在明月和银辉的映衬下,君山看起来更绿,洞庭湖看起来更清,山水融为一体,就像晶莹剔透的银盘里一只小巧玲珑的绿蜗牛。多可爱啊!
诗人独具匠心,把洞庭湖比作“银盘”,即白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一只小小的“绿蜗牛”真是妙不可言,秋月洞庭景观也变成了我们桌面上的精美工艺品。
其实,这句话的妙处不仅仅在于这种准确生动的比喻,更在于在诗人的眼里,千里洞不过是一面镜子和一个杯盘,美丽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螺蛳壳,显示了诗人瑰丽不凡的气度,也寄托了诗人特殊的感情。
这首山水诗的妙处就在于这些生动的比喻。诗人放飞想象,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月下洞庭的美景,可见诗人是多么热爱洞庭山水,是多么真诚地赞美自然。另外,如果你没有站得高看得远,如果你没有宽广的胸怀,你是写不出这么好的诗的,这一点特别值得学习。
白居易称赞刘禹锡的诗说:“刘君石无处不在,有神明护佑。”还称刘禹锡为“诗人”,说他是英雄,是杰出的诗人。
的确,一个“诗人”可以很好地概括刘禹锡的诗风,那就是“苍劲苍老,从容逍遥”,比如浪淘沙、王洞庭。此外,这个“豪”也可以看出刘禹锡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