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萧萧树下)
焦山
焦山,位于镇江市东北部,是长江中唯一一个四面环水的旅游岛。它巍然屹立在长江中心,与对岸象山的夹江对峙。这座山高71米,周长2000多米,名为江南“水上公 garden。
两边的钟楼和鼓楼都是建在水上的。
天王殿
后面的大殿是“宝王殿”,宝王是北境四大名君之一。
玉贝亭
定慧寺天王殿前是一座木结构的古方亭,上覆琉璃瓦。亭子里立着一块石碑。上面的题词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所写的《幽角山之歌》,背面是乾隆皇帝第三次来角山时所写的《幽角山之歌》。因为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所以叫“御碑亭”。
释迦牟尼殿
穿过国王大厅就是英雄大厅。大雄宝殿建于唐代,由玄奘法师的弟子法宝在寺内创立。
大雄宝殿雕龙绘凤的屋顶是用没有钉子的小木方做成的。设计很漂亮,有飞檐,有拱门。这种艺术在中国是罕见的。再加上三尊金碧辉煌的巨佛(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佛),大殿更是气势如虹。康熙帝手书的“祥林嫂”二字在烛光薄雾中闪烁不定。
祥林(网络图片)
大殿正中,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佛三尊巨佛,坐在莲花宝座上,面容慈祥庄严。大殿两侧排列着十八罗汉,精致的长明灯高高悬挂在空中,香烟在铜炉中缭绕。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古刹空灵。庙前的两棵银杏树已经有400多年了。
三巨佛: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佛。
放生池旁边有一条小河,上面有一座吊桥。
印盒大桥
离印盒桥不远,有一座童渊桥。
东冷泉
在大雄宝殿西侧原海云堂的院子里,有一口名为冷冬泉的井。相传是交广炼丹取水之地,又称炼丹井。其实这个地方不是泉,是焦山一个和尚挖的井,模仿金山的中灵泉。
西江塔
因为焦山在金山的东面,所以它被称为“冷冬之春”。以前金山和角儿山的和尚经常互相竞争,互相模仿。金山寺有苏东坡的玉带,焦山寺有杨一清的玉带。焦山有西江楼,金山也仿有吞海亭。冷冬泉的发掘是他们争夺胜利的结果。
焦山宫
走过一排枫树,眼前是一个精致古朴的庭院。一株400多年前的古枫杨,高大美丽。这是乾隆南巡时住过的宫殿。这座宫殿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50多年前,亭前海滩未形成,亭外海浪兴浪,故名观澜亭。
观澜阁(网络图片)
上、下、东、南、西四面都有大型透明窗户,可以在楼上长廊欣赏江景。视野开阔,近看花木繁茂,远看江潮涌动,白云流转,山色秀丽。这真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石柱/石碑林
从观澜阁过桥,穿过假山就是宝墨轩,藏在银杏树下。曾是自然寺、祥林寺、玉峰寺、海云寺的旧址。碑林中有历代碑刻400余处,是江南最大的碑林,仅次于Xi安的碑林。这些碑文嵌在回廊亭中。
蜿蜒的走廊
有书法、美术、史料、历代墓志铭、石刻艺术等。,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建于唐代宜丰二年(677年)的《魏主碑》被誉为“初唐奇葩”,碑文完整,字体工整,是我国罕见的唐碑。
衣何铭
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认为没有所谓“义和明”,被视为“汉字始祖”,而曹石棉则认为“焦山的“义和明”是书法之冠”。《义和铭》碑因是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著名的石刻之一而备受古代书法家推崇,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书法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兰亭
相传,《和何铭》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他一生都喜欢养鹤。他家门前有一个“鹅池”。他经常用池塘的水来洗笔,用大雁的优美舞蹈来丰富他的书法,所以他的词被称为“漂浮如云,敏捷如龙”。有一天,他去焦山游玩时,带来了两只鹤,但它们都死在了焦山。
焦山碑林所收藏的碑刻,无论从史料价值还是书法艺术价值来看,都是很有价值的,在海外也很有名气。焦山也被称为“书法之山”。
古代堡垒遗址
离开碑林,爬上去,来到焦山古堡遗址。焦山东侧山脚下,有嶙峋的石头和八座臼堡,呈扇形,面向长江口。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台。
古代堡垒遗址
整个炮台是一个隐蔽的炮台,每个炮台都附有一个小型弹药库,另一个大型弹药库在炮台南门以西。全身用混凝土分层水,坚固异常。抗战时期,炮台被日军摧毁,现有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堡垒遗址
这座堡垒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当时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防御,决定修建焦山炮台,与乳山、香山、江都都天坛一隅。1842年,英国发动长江会战,英国军舰入侵长江,遭到金山、焦山堡守军的英勇抵抗和沉重打击。角山炮台守军,面对70多艘敌船,毫不示弱,突然炮击,但最后因为寡不敌众,炮台失陷,守岛军民1500多人全部死亡。
英军攻占镇江时,军民誓死奋战,英勇悲壮,引起了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恩格斯的注意。他在《英国远征中国》的提问中热情赞扬:“如果这些侵略者在各处都遇到同样的抵抗,他们就永远到不了南京。”焦山抗英堡是中国近代反帝斗争的重要遗址,也是镇江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见证。
焦山
焦山在古代被称为乔杉。东汉末年,焦光在山中采药炼丹,治病救人。汉灵帝闻其贤,三次邀其为官。他看到东汉末年运气不佳,拒绝了。他在山上采药炼丹,治病救人。后人为了纪念他,把柴山改为焦山。
焦山(网络图片)
焦山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原因之一是焦山巍然屹立于江心,至今仍是“中流砥柱”,是气势磅礴的“镇江之石”;另外,寺庙幽幽,树木葱茏,水域辽阔,环境优美,就像水中的人间仙岛。因竹林葱郁,老树葱郁,犹如一片翡翠漂浮在江面上,又称“浮玉山”。
“角山风景区”牌坊
船到了角山码头,我们看到了岸边的石牌坊,上面有明山大师题写的“角山景区”四个金色大字。两边各有两副对联,分别是“妙音、观世音、梵音、潮音、姜堰音,均为宽长舌;月色天、塔色、云树色、山色,无非是净身”和“云影在光天化日之下接地气,河沉在平静的月亮里”也是明山法师题写的,对联中含有佛家禅定。
石牌坊背面的方匾和对联也是慈周大师所写。方额为“汉晋遗风”,对联为“春鸟声,钟鼓声虚幻;山、云、草木、色、色皆空”和“天地净土,溪山常禅”。慈周法师(1915-2003)是金山寺住持,镇江市佛教协会会长。
面对房子大门的影壁
石牌坊后面是一块照壁,上面写着“庄严之地”四个字,这在佛寺里很常见。这个“地”就是净土、净土的意思,强调的是内心的净土。
“庄严的土地”照壁的两边是“吉祥”和“如意”拱桥。过了桥就是山门寺,上面有明山法师题写的“定慧寺”牌匾。寺中门两侧对联“长江天险,神州有圣人”为清代巴州人廖伦所书。
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原名福赛吉,宋代称普济寺,元代称焦山寺。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来到角山时,这座寺庙改名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
过了桥就是焦山门,刷着红漆,由一对石狮子把守。门周围挂着一副清代光绪年间霸州廖伦写的对联,看上去古朴典雅。
定慧寺山门殿
新山门大厅位于一个方形的水下平台上。
拱桥和泄水池
平台北面有三座拱桥,两边每座桥中央各建一座纪念亭,一条通道将三座桥连接起来,形成“30”字形结构,这在国内很少见。
焦光庭
东亭桥上的桥亭是纪念焦光的“焦公亭”。
“龚铭馆”
西侧的桥亭是纪念明山大师的“龚铭亭”。
“别兴风作浪”亭(网络图片)
进入山门,面对墙壁的是无波亭,是“大海不起浪”的简称,也是定慧寺的山门。
“三招坊”(网络图片)
老山门西侧是“三照坊”,牌数和两边的对联都是明山大师题写的,不用多说,纪念焦光。
水钟和鼓楼
水钟和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