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发源于哪里 京剧:形成于北京,得名于上海

东升常识网 1717 2023-02-12 18:02:34

最近京剧发源于哪里 京剧:形成于北京,得名于上海被热搜了很久,百科常识网小编小冬瓜带亲们一起瞧瞧去。

阅读提示

京剧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瑰宝,她富于巨大的艺术魅力,是现今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因此被人们称誉为“国剧”。2010年,京剧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起源并形成于北京,但是京剧这个“名称”却得之于上海。

京剧形成于北京

清代的北京是南北戏曲演出和交流的中心,乾隆中叶,除昆曲以外,京腔、秦腔等地方戏曲在京华也很流行。先是京腔流行,后来秦腔旦角艺人魏长生进京,秦腔逐渐崛起而轰动了京华。

当时,清廷最高统治者喜爱戏曲,凡皇帝或皇太后祝寿,都要举行庆典演出,后成为惯例。乾隆五十五年(1790)秋天,为了庆祝乾隆帝80寿辰,安徽籍的盐商江鹤亭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这个徽班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等。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梁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此起彼伏,叫人目不暇接。在这场艺术竞争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崭露头角,引人瞩目。

“三庆班”进京,原本只为进宫祝寿演出而来。由于徽戏曲调优美,剧本通俗易懂,舞台演出新颖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受到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所以,“三庆班”演罢祝寿戏,并未南归,而是留在北京继续进行民间演出。“三庆班”在北京越演越火,又吸收了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表演技艺,使自己更加丰富,不久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剧种。“三庆班”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徽班逐渐称雄于北京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徽班进京开始了我国“国剧”——京剧的孕育期。

至道光年间,以余三胜为代表的汉戏班进京。汉戏亦称汉调、楚调,流行于湖北汉水一带,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随后,汉戏班艺人搭入徽班,徽、汉逐渐合流,经过多年的融化、嬗变、综合,于道光二十年(1840)左右,一个新的剧种——京剧形成了。

至光绪年间,京剧已趋成熟。这一时期,戏班林立,名家辈出。不仅整理加工了早期的演出剧目,还编演了不少新的剧目,京剧“生、旦、净、丑”的行当日益完备,“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更加丰富成熟。京剧演出繁盛,演出场所大为扩展,在北京有王府戏台,会馆戏台,更多是茶园戏院,内城九门繁华地区,戏园有40多处,著名的有三庆园、天乐园、广和楼、同乐轩等。观众面扩大,还出现了票房和科班。

清廷内宫演戏活动一直比较盛行,乾隆五年设“南府”,专门管理宫廷演戏事宜。至道光七年改组为“升平署”。开始一般演昆曲,慢慢京剧逐步取代昆、弋进了宫廷。光绪年间,特别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喜爱京戏,光绪还是票友,能打鼓,因此,京剧在内宫很为兴盛,一批戏班被选入宫承差,程长庚、谭鑫培、杨月楼等名角均被选为内廷供奉。王公大臣玩票的也很多,遂成风气。

这一时期及其前后涌现了不少京剧名家。光绪年间,画师沈容圃绘了一幅13位名伶的彩色戏装画,名为《同光十三绝》,其中有老生程长庚、张二奎、卢胜奎、杨月楼,武生谭鑫培,小生徐小香,旦角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老旦郝兰田,丑角刘赶三、杨鸣玉。除了这13位以外,名角还有陈德霖、黄月山、王鸿寿、汪笑侬、贾洪林等。

京剧发源于哪里 京剧:形成于北京,得名于上海

《同光名伶十三绝》中的谭鑫培与杨月楼 (资料图片)

“京剧”得名于上海

京剧起源、形成于北京,但是“京剧”的名称却得之于上海,它首次出现是在上海出版的年光绪二年(1876)2月7日的《申报》上。

京剧在北京称雄剧坛后,向全国各地辐射。道光末年、咸丰初年,传到天津。光绪中叶,天津出现了金声、庆芳等四大名园,京剧演出已盛极一时。在河北、东北、山东也日渐流行。接着,还传到了南方。

传入上海的年代为同治六年(1867)。当时,上海的戏曲演出已经比较兴盛,在老城厢附近戏园、茶园星罗棋布,除了演出昆曲外,兼演花部诸腔,如徽戏、梆子等。

1867年,英籍华人罗逸卿在上海石路(今广东路福州路一带)建造的仿京式戏园“满庭芳”开张,派人约聘天津的京班来演唱。同年,巨商刘维忠又在宝善街兆贵里(今广东路湖北路口)建造了丹桂茶园,他邀请北京“三庆班”等戏班的名角组班南来,并到广州去置办华丽的戏装行头。同治七年(1868)秋,丹桂茶园再度进京聘请周春奎、大奎官(刘万义)、孟七、张七、王桂喜、杨月楼及鼓师程章甫(程长庚之子)等名角到沪献演。

首批南来的都是名角,他们上演的剧目有来自徽班、汉班、秦腔的一些传统戏,也有不少新排的连台本戏和灯彩戏。同治十一年(1872),夏奎章在丹桂排演京剧《五彩舆》,描写明代清官海瑞与奸佞鄢懋卿的故事,戏中鄢懋卿妻乘五彩舆,与民家娶亲队伍争道,引起诉讼。新的仿京式戏园,新的戏目,新的戏曲剧种,引起了沪上观众的浓厚兴趣。“沪人初见,趋之若狂”(姚民哀:《南北梨园略史》),一下子风靡了全城。当时,有一首袁祖志写的《竹枝词》云:“自有京班百不如,昆徽杂剧概删除。门前招贴人争看,十本新排五彩舆。”葛元煦《沪游杂记》说:“自京班来沪,一时官场市庶强半京装”“上海初不知二簧调,今则市井儿童信口成腔,风气移人,一至于此”。由此可见其盛况之一斑。

原先北京观众称京戏为二黄、皮黄或乱弹,而首次定名为“京剧”是在上海。在京班传入上海9年后,光绪二年(1876)2月7日的《申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作《图绘伶伦》的文章。文章说:“京剧最重老生,各部必有能唱之老生一二人,始能成班,俗呼为台柱子。如上海金桂轩之春奎景四,丹桂园之孙春恒是也,余皆系陪衬。”从此,“京剧”作为剧种的名称传扬全国。

到光绪年间,京剧在上海已经盛行,京角来沪十分频繁,如老生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汪笑侬、刘鸿声,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旦角时小福、余玉琴、田际云(艺名响九霄),花脸金秀山、刘永春等,经常来往于京沪之间。还有一批名角则留居上海,如夏奎章、王鸿寿等。同治年间,首批来沪的京剧艺人,大部分在上海安家落户,他们的后代大多继承父业,他们还在上海广收门徒。另外,京、津的京剧名角和艺人大量南来演出,致使上海的京剧舞台十分红火,还通过水路戏班,进一步扩大了京剧在南方的传播和影响。京剧来到南方乃至上海之后,受到南方文化、地域、观众的影响,而逐渐形成了与京朝派相异的南派京剧、海派京剧,从而使京剧走上了梦幻般的、更加多姿多彩的旅程。

京剧发源于哪里 京剧:形成于北京,得名于上海所有内容由常识百科编辑小旺财带给亲们,希望亲们喜欢。

上一篇:小满的民间风俗 动三车、看麦梢黄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